在堡外苦苦熬着?”刘昉轻声道。 闻言,武平脸上闪过一丝惶恐,有些忐忑地答道:“大王,非是末将不救援,实在难民太多,为免关城发生意外,不得不视而不见。末将此前也派人出城,增施了些粮食炭火,但杯水车薪,且引起哄抢混乱,死伤不小,再不敢贸然出手了……” 看武平有些紧张,刘昉摇了摇头,安慰道:“我不是在责你,你做得不错,知道轻重,尽了自己职责本分。” “大王英明!”闻言,武平松了一口气,连忙道。 此时,刘昉终于露出了点寻常人的表情,苦笑道:“我若是英明,就当知晓,这难民之事,当如何解决了!” 显然,对于此事,刘昉也是有些矛盾的。朝廷那边的意思很明确,彻底封锁榆林,不吝以任何手段,把乱事控制在榆林境内,在具体执行方面,就更不会顾及什么了,时局紧迫,一刀切也是最有用最高效的办法。 就拿归德堡下的数千难民来说,万一其中混入了叛贼呢?这是难以轻易分辨出来的。而刘昉作为剿贼平叛的主帅,他的任务是消灭榆林叛军,肃清乱贼,没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放在这件事上。 另一方面,如果出现什么问题,让乱贼渗透入关内,那责任谁来承担。关内道是榆林平叛的大本营,是绝对不能出现问题的,而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已经有不止一处发生了动乱,关内的刑徒营更是重灾区,这其中若没有榆林乱贼的挑唆,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封关锁碍的政策,就更需坚决执行了,按照政策,榆林的人畜不得出,关外的各项物资不得入,要锁死榆林,困死乱军。 过去,榆林有诸多生存物资,都需要从外州输入的,这条方案一出,叛军固然受穷,榆林的百姓也必然受难。 对于这一点,刘昉也是有清晰认识的,但是,这点代价,在早早统一了认识的朝廷眼中,实在算不得什么了,坚决彻底,残酷无情,这是对榆林叛乱的基本态度。 但有一说一,刘昉毕竟不是一个政治动物,他的心中依旧存在一丝热血,对官兵爱护,对叛贼憎恶,对百姓也有怜悯,尤其看到归德堡外那些嗷嗷待哺的难民。 寒潮来临,挣扎于冰天雪地之中,已经有不少人冻饿而死了。刘昉当然知道,这数千人中,大部分绝对不是所谓的叛贼或者奸细,能闯过艰苦危险抵达归德堡的人,至少能证明他们并不愿与叛贼为伍。 但是,朝廷的严酷政策,似乎让他们失望,乃至绝望了。 第190章 力所能及 刘昉表现出来的异样很明显,金州指挥使见他面露纠结,轻声说道:“大王,万不可开关,倘若这些贼民中混入了叛贼,后患无穷啊!何况,朝廷的政策明确,不可违背啊……” 沉思的刘昉被这话回了神,不由偏头看向他,盯得此人埋下头去。这一路来,刘昉对这名指挥使的印象并不算太好,这话就更令他心生厌恶了。 这个时候,想起朝廷的政策了,想到要严格遵守,坚决履行了?此前,这些地方军政官员,是什么表现,榆林的祸乱是怎么造成的?这些地方绝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金州指挥一口一个贱民,那股子蔑视拿捏的姿态,让刘昉心头十分不爽。刘皇帝固然有狠辣的一面,但对小民疾苦,也是十分关注的,他过去灭过佛寺,迁过豪强,抄过贪官,掠过商贾,但在小民问题上,多多少少会多几分忌惮,因为刘皇帝清楚,下民可欺,但却不能过分,为江山社稷故,小民之事再小,却干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不能肆无忌惮。 而刘昉,是从小受刘皇帝政治理念熏陶的,骨子里也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宁对官僚勋贵狠辣,也不要去过于剥削平民。 虽然国情受限,很多事情难以避免,很多现状难以改变,但在洁身自好上,刘昉自认无愧于民。就是混账如九皇子刘曙,也不敢做出什么害民的事,这是刘皇帝给宗室划定的一条底线,谁敢越线,绝不宽忍。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m.PARtSORDeR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