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富翁,也不会铺张的。从他父母身上就看得出来。” “什么意思?” “我经常到他们家去。他父母现在跟过去的生活条件,当然是好很多。但是,他们走在街上,仍然跟刚进城的农民差不多,没有乍富即奢的样子。最大的特点是,老板娘对我们员工,从来没有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模样,她好像始终跟我们的关系,是同事。甚至,我们好像是朋友一样,这,相当了不起。” 小石明白,能够突破出身贫困的阶层心理关口,在富裕时,不为过去贫困时的尊严缺失补课,那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强大心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正是项羽与刘邦的区别。就因为这种心理区别,导致两人的带来,最后变成截然不同的结局。 一般人在贫困时,只要能够活到今天,其实,钱对人的影响并不直接。更多的,是体现在精神层面。贫困时,所受到的一切心理创伤,来源于自卑与尊严受辱。这是一种病,得治。病的成因是没钱,当有了钱的时候,就急于找补回来。 这是人性中,心理的自然倾向。所以,乍富之人,耍狠抖富,并不是说他们本质坏了,而是因为,过去对他的心理屈辱伤害太大了,这是一个心理治疗的过程。但是,奇怪的是,只有少数人,不需要经历这个过程,他们很自然地,在贫穷与富贵中过渡,并没有明显的疗伤过程。那,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弥补了心理缺憾的呢? 反观自己,也是从贫穷中走过来的。过去努力学习,向上攀援,终于有了今天。买车时,自己之所以入手这样一辆小众的车辆,就是心理疗伤的一个工具。意思是,我已经是成功人士,我像大城市的女性精英一样,开着这样小众的车。我已经跟你们平常上街的人不一样了。当然,这种心态并不是很明显,但是,确实有。所以,自己的心理强大,赶不上那位老板娘。 当年,项羽从基础上、能力上、背景上,都比刘邦强大,但因为,两人因为少时心理创伤的治愈方式不同,从而瞄准了不同的人生目标。 比如项羽,他少时,看到皇帝的旌旗车马,气势壮观。所以说了一句话:大丈夫生当如此。这就是他少有大志的表现。但是,他这种向上追求,带有强烈的虚荣心理。所以,后来富贵了,当了楚霸王,为了所谓的名声,放走了刘邦。为了所谓的显摆,不定都长安,反而定都于战略位置并不重要的老家。还说什么: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其实,就是想治愈自己当年自己的自卑,治疗过去记忆深刻的屈辱与虚荣。所以,他就是要到死,也不愿意过江东,东山再起。因为,他觉得,再以失败者见江东父老“无颜”。其实就是好面子。 反观刘邦,从一开始,就没自卑过。心理感受是自己的,你感受不到,伤害就从未发生。就像你听一个外国人在骂你,你跟本听不懂他的语言,你甚至可以一笑置之。 他脸皮厚,其实并不是没有羞耻,没有道德。而是,他看穿了世间的真相。世间本没有所谓的外在的名声,名声只是实力与现实的附着物。所以,对过于伤害过自己的人,那只是因为自己过去太弱小,根本不用记恨。对于后来屈服在自己脚下的人,也不是因为自己名声好,自己形象光辉。只不过,别人只是服从于你的实力而已。 有了这种达观,就有了他的大汉天子的大气。 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关于他的父亲被项羽抓了之后的反应。有人把这种反应,归结为刘邦的不孝。其实,这正反映了刘邦的大智慧。 当时,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抓了,要刘邦投降。说如果不投降,就把他父亲煮了吃了。当时,项羽认为,自己看重名声,那打击刘邦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击他的名声。如果你不投降,望着你父亲死,那你就是不孝,你甚至都没脸见人,我就打败你了。当然,你投降,我也打败你了。这种包赢不输的策略,估计,项羽自己都要为自己的聪明,笑醒。 哪里知道,刘邦更高明。他知道,项羽爱这种虚名,他不知道,自己并不是爱虚明的人。反而,要利用项羽好虚名的特点,做上一局。 刘邦回信到:我们原来是拜把子兄弟,我的父亲,就等于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把父亲杀了煮汤喝,那好,既然兄弟间是有福同享,麻烦你给我送一碗肉汤过来,我也该尝尝。 m.PaRTSoRder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