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研究表明,有三个原因,导致了贫困。第一个原因是,穷人的生活,充满了风险。我以前面的例子加以延伸。费主任所说,打疫苗的事。如果让一个穷人一天不劳动,为了孩子未来可能的病而放弃一天的收成,那对他饥饿的风险是现实的,直接的。规避直接的风险,而被迫放弃对远景的投入,是自然的人性反映。疾病致穷,是历代全世界所有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只是风险之一。况且,靠天吃饭的农民,一场旱涝,就让他一年颗粒无收,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的人对此深表赞同。为了规避劳动收益少的风险,投入更多的劳动力,比如让孩子辍学劳动,也是办法之一,这就导致教育不足,这些都是贫穷所逼,无从选择。 “第二个原因,是缺乏本金。我们古代老百姓最好的新年愿望是:年年有余。为什么要有余呢?因为只有余量,才有可能积累出本金出来,可供投资,至少,可以抵挡风险的突然来临。为此,有一位著名的专家,作了一个试验。” 原来有余,为未来的风险作准备,甚至为未来的发财作投资,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的先人们,为了做到这一点,不惜节衣缩食,也要留下一些财产积累,为将来,为子孙。 “一个叫尤努斯的西方人,在孟加拉做了一个试验。他在孟加拉调查贫困问题,发现了一个例子。关于一群编织工人的例子。编织篮子筐子,是最古老的手工艺了,我们宋代就很发达。当地人,先到一个老板那里借来22美分买材料,编织出一个筐子,再卖回那个老板,得到24美分,这样,他编一个筐,就可以赚得2美分。他一天能够编5个筐,也就只能赚得10美分,永远处于贫困线以下。” 下面有人在问:“他就没有这点本金吗?” “贫困的人,挣的钱能够吃饱就不错了,哪里还有节余?你以为真是年年有余啊?”反驳他的,是那位铁路专家。这位专家,已经把铁路工程修到非洲去了,对极度贫困是有直观体验的。 “于是尤努斯想了一个办法。他给这个工人,先借了1美元,让他买材料,一次性买5个筐的材料,平均每个只需要20美分。最后编好5个筐后,不卖给原先的老板,而是在自由市场卖,每个就有25美分,这样每个嫌25美分,比原来多赚了15美分。这多赚的钱,一月后,他还给尤努斯105美分,尤努斯还得到了5%的利息,这样,作为银行贷款人,尤努斯是划得来的。但作为那个工人,他是否划得来呢?” 这样简单的算术题,只用心算,在座的马上就能够得出结果。纯赚的,有三周,这样工人就节余下来305美分。从此以后,他就再不需要借钱进货,进入劳动赚钱的正循环,按自己的劳动,每天收益25美分以上,比原来的收入不仅翻番,而且自己还有积累了。真正做到月月有余,进入了致富的正循环。 “大家想想,对于贷款人尤努斯,他是否划得来呢?” 当然是暴利。要知道,一个月的利息达到5%,有点类似于高得贷了。但这事,既有利于穷人又有利于银行家,双赢的事,总是好生意。 “所以,尤努斯就成立了一个小额贷款公司,叫格莱美银行,用来解决贫困人民本金不足的问题。大家知道,穷人贷款是有风险的,但巨大的利息差,可以弥补风险损失,他的银行赚了钱,社会贫困得到了缓解,他也获得了各种奖项。” 通过商业化的银行贷款,比直接给人捐赠钱这办法,好像更有效果。这个结论,出乎大家的意料。 “最后,我要讲到一个最重要的内因了:对金钱的使用。有专家在贫困地区调查发现一个现象:电视机比食物重要。在某些贫困地区,人们宁愿少吃一顿肉,节约几年钱下来,也要买个不生产产品的电视机来看,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都是理性的科学工作者,经济学的前提也是,每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以取得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而这种现象,好像违背了这种原则。 “与之相似的现象无处不在,比如他们好不容易有点余粮,不是拿来投资生产,而是换洒喝,或者有的搬运工,本来身体受的损耗就大,还坚持抽烟。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这是他们没有理智的头脑。还有人说,这是他们追求享乐。总之,就是他们笨。 听到大家的议论,陆处长笑了笑,说到:“如m.PArTsordeR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