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源,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在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所预言的六十二种基本粒子中,只有希格斯玻色子迄今仍未现身),科学家中有些人已经为此整整等待了二十年。 上次碰撞实验持续了14个月,并没有得到可喜的成果,不过研究者们还是很有耐心的,在经过两年的检修之后,又一次的碰撞实验即将开始,这次预设为28个月。 人们所不知道的是,撒丁的摹本已经走在了原型的前方——在金属的表面,密密麻麻地铭刻着笔画尖刻锐利的文字——鲁尼文,源自于神明的文字,特别选出的人类用施加过法术的钻石刻刀一点一点在坚硬的钢铁上“写”出来,不是没有人想要利用电脑控制的雕刻机,事实上这是研究小组的第一想法,可恶的导师,也就是亚力山大教授居然没有阻止他们,而是让他们快快乐乐,热热闹闹地刻了一整天连带一夜钢板却在组装实验时发现毫无作用之后才指明了这一点。 “我并不知道奥丁时期的人类有没有尝试过这种办法,”黑发的王储教授和蔼地说道:“即便没有,也不代表你们的实验不会成功——在确定真的无法成功之前,万物皆须论证,不是吗?” 不是吗?…… 在相处了十年之后,研究小组中的学生(毕业与未毕业的)与教授们已经非常了解自己的王储殿下了,他也许确实如宣传上所描述的那样温和,聪慧,有责任感,就像个天使一样完美无缺,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确实切身感受到了这个尊贵人物的阴暗面——一个记忆力良好无比兼之苛刻,睚眦必报的家伙,他不喜欢懈怠与质疑,憎恶阳奉阴违,特别是在工作方面,他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独裁者。 但他确实是个天才,不,毋庸置疑的神——在第一台大型粒子碰撞机因为对撞机的磁铁接合部位和包裹超导接头的铜鞘因为过热而产生问题导致碰撞机停止工作的时候,撒丁的大型粒子碰撞机却因为有着鲁尼文字的护持而得以持续运转——质子流碰撞所产生粒子晶体向各个方向急速飞溅的美丽图像经由计算机复原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但这不是最后,也不是人们需要的结果,他们等待着极小的概率——等待着一个新宇宙的产生。 “那是什么?”维尔德格问道,他看不出那些甚至能令一个不死者觉得头晕目眩的彩色点状图代表着什么。 “黑洞。”亚历克斯平静地回答。 处于时间与空间之间的黑洞,使时间放慢脚步,使空间变得有弹性,同时吞进所有经过它的一切。 早在大型粒子碰撞机的设想提出之际,就有大批学者表示反对,他们认为碰撞固然能够解释并证实宇宙起源,但也有可能造成可以无限膨胀的微缩黑洞——众所周知,黑洞实质上就是一个体积趋向于无限小而质量趋向于无限大的天体,例如说,一个有着喜马拉雅山质量的微型黑洞。它将会轻而易举地穿过任何一个现有物质——由于黑洞的密度极高,它在普通物质中可以随意穿过而几乎不受阻碍,就如同石头在空气中穿行。所以,放置在行星上的微型黑洞立即垂直下沉到地心:到达地心的微型黑洞依赖惯性继续冲向对面的行星表面,然后又在重力作用下回到地心,再次冲向行星另一表面。这个过程看起来就像一个钟摆在往复不停的摆动,或者象一个发生了谐振的弹簧振子。而更为可怕的是:黑洞在行星内部穿行的过程中,它象一个吸血虫一样,用它那引力极大的吸积盘不停的吞噬掉附近的物质,直到将所寄居的行星吸食的精光。最后,消灭了行星的黑洞,也失去了运动原动力,停留在地心的位置,代替行星绕恒星公转起来(注释1)。 反驳者认为,只有碰撞的粒子总能量达到三分子一普朗克能量时才可能形成黑洞。普朗克能量是一个相当大的能量,大约是一个闪电所需要的能量。而现在的粒子碰撞机要达到这个程度还相差甚远,完全不必担心。 问题是……鲁尼文字的加持满足了这个原本无法满足的条件。 4个巨型探测器,形象点说就是多功能摄像机,能够捕捉粒子在大型强子对撞机隧道内碰撞时可能出现的任何事情——亚历克斯和维尔德格所看到的还原图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缓慢旋转着的“黑点”,周围环绕着璀璨的粒子流,它们被它吸引进去,而后又被喷M.PartSORDER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