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在这里存活下来的牛,身体都是非常健康的,无需抗生素和药物。 这样的牛肉,才能吃到食物本身的味道。 敖特根图咂咂嘴道:“以后你有机会尝到的。总之,就凭这养牛,我们旗内,人均年收入从过去不到4000元增长了十几倍,而这还只是开始。” 十几倍,这个立竿见影的效果立马将那仁满达吉镇住了。 敖特根图才搬过来多久啊,就能富裕至此了? 敖特根图不管满心盘算的那仁满达吉,掏出陪了自己几十年的铜烟斗,填上烟叶,眯起眼咂了一口,去给另一边的一峰歪脖子骆驼填了一把料。 转过身看到那仁满达吉打量的目光,敖特根图粗糙的大手心疼地摩挲着骆驼的后颈,解释道:“这是陪伴我多年的老伙计,前些年在背水的时候,从沙丘上摔了下来,崴了脖子,就成了现在这副模样。我舍不得卖了它,现在日子好过了,它也应该过上好生活了。” 至此,那仁满达吉才对敖特根图过得好深信不疑——一峰歪脖子骆驼都能当作真正的老伙计来伺候,日子还能不好过? 像是听到了他的心声,敖特根图郑重道:“论感情吧,其实我也不愿离开家乡。但老哥你要知道,养育我们祖辈的草原,难以再像以往那么慷慨了,轮到我们为草原做点什么了。政府的退牧还草是正确的。再说了,搬过来不仅收入多,对子孙出息也有好处。” 那仁满达吉静立良久,才缓缓的点头,道:“搬!我回去就动员我们旗,全部搬到这里来。老哥,以后承蒙照顾了。” “好说好说。”敖特根图满足的咂了一口烟。 …… 在敖特根图这些“先行者”现身说法下,阿拉鄯盟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开始接受政府的安排,有序向着嘉谷绿洲的方向搬迁。 为了配合政府安置好农牧民,魏明都不得不暂停了交接工作,全力安排好搬迁工作。 绿洲基地先派汽车为农牧民们拉走了行李、体弱的老人和孩子,剩下的人就赶着羊群和骆驼上路。 在进入嘉谷绿洲之前,有恋栈的老人们拿出最干净的毛毡,跪在地上,向着他们家乡的方向叩拜。 在嘉谷员工的扶持下站起来,转过身,即可看到一排排挺拔的梭梭、红色的楼房、整齐的巷道,还有最重要的……水草丰美的绿洲。 老人绽开了灿烂的笑容,小孩发出了欢呼声——对于牧民个人而言,可能是失去了乡土,但他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这一幕幕,都被记者武镭的镜头忠实地记录下来。 …… 第688章 到沙漠去(上) 记者武镭关于嘉谷的系列报道开篇《沙漠与耕地》,在读者群里引来了相当的关注。 纸媒的反馈不好说,但在网上,无论是点击率还是好评数,对武镭所在的媒体来说,都是相当难得的数据了。 这得归功于武镭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在报道中,他以小见大,将嘉谷在西北的治沙与东部耕地的退化紧密联系起来,重点凸显了“后备耕地”这一概念。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有没有资格忧国忧民暂且不说,但对于这样的文章,还是跟名声赫赫的嘉谷有关,下意识地就给予了关注。 这下不用武镭提了,总编都主动要求他将系列报道写长一点。就算得不到嘉谷的广告费,但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就有报道的价值。 武镭也是信心大起,这篇报道给他在编辑部内加分不少;而后面连续发布的报道,必然能让自己的名字被一些人记住,这将是他事业上的一个转折点。 对于嘉谷来说,于名声上顶多是锦上添花。但没有想到的是,这还吸引了不少人奔赴嘉谷绿洲,或是旅游,或是当志愿者。 在这样的氛围中,年轻的夏云生第四次来到嘉谷绿洲。 每一次来,他的心情都挺复杂的。 第一次是三年前,那时纯粹是年少不知事,跟着绿和组织前来抗议嘉谷“违反自然生态”的治沙计划。 结果就不用多说了,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严重了点,但灰头土脸的无功而返,是他至今不愿回忆的。 一腔热血无处可诉,年轻人自然不会轻易言败。随后两年,他又利用假期,加入到大学生治沙志愿团队中,想寻找嘉谷被大自然反噬的证据。m.pARtsORDEr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