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天子都成天担心会走漏做法和配方。 现在听说要放到陕西路,还要让来自西域的工匠来参与……赵顼估计只要一想到他亲自赞助才研制出的火器会落到蛮夷手中,就会觉得自己是赵家的罪人。 冯京等人看出了天子的犹豫,便出言反对沈括。 好在还有些大臣是支持沈括的。 王韶作为新任的枢密副使,急于在京中官场发出声音,再者熙河路是他一力开创的事业,火器对熙河路乃至沿边五路战局都有巨大影响——王韶坚定地表达了对沈括的支持。 吕惠卿等新党重臣,大多认为沈括倾向新党,支持沈括就等于反对冯京,自然乐得帮忙。 但最后还是沈括以一番话打动了天子。 他说:“火器之密,能瞒得了一时,瞒不过一世。” “目下因其少见,远夷畏惧,或冠以‘神兵’‘天雷’之名,但大国如契丹、党项……必将有有识之士,意识到此乃人工之法。” “中华之火药,以爆竹、烟花为由,早已传至各国。懂得配置火药的匠人在各国绝非少见。” “试想,我国研制火器的人也并非什么天才,不过就是肯下功夫的烟花匠人和略懂些机械之术的等闲之辈而已……” 天子赵顼和朝堂上的重臣们听了沈括说这句话,才纷纷想起,这位三司使在火器这件事上是有绝对发言权的——毕竟他就是那“略懂些机械之术的等闲之辈”。 如果沈括说,这火器的技术瞒不住天下人,那就是瞒不住。 沈括说,将来契丹与党项人,也有可能会研发火器,那就是有可能——而不是危言耸听。 这一下颠覆了天子和群臣们的既有思维,一想到这火器“终将”流传出去,天子顿时露出忧色,群臣们赶紧配合地挂上愁容。 沈括的话还未说完。 他说:“火器的优势,在于增强军力。无论目的是攻还是守,无论是火炮还是火铳,总是配备得越多越好。” “如今既然我大宋已有了这领先的优势,就该将其化作军力。自然是在陕西路设军器作坊,将这火器生产得多了,尽快配备全军。” “就算是契丹或是党项,能够琢磨出制作火器的方法,但他们在短时之间,能建起足够冶铁炼焦的作坊吗?他们有风力或者水力锻锤吗?能以一名工匠一天,就完成数十斤精铁的打造吗?能浇铸巨大的炮管而不至于有裂口吗?……” “在他们能像我大宋一般,拥有这等‘军工’实力……” 沈括口中这个“军工”的字眼还是跟明远学的。 “……咱们设在京城附近和南方的军器作坊,也能再继续改进,将火炮与火铳制得更精更好,总之教夷狄之人拍马也追不上我大宋!” 沈括这番话是与明远商量过的,中心意思就只有一个:火器这种技术,瞒是肯定瞒不住的,只有比对手更快,比对手早些建起原料链和生产线,早些配备全军,早些研发以火器为核心的战术。 沈括滔滔不绝地说完,朝堂上一时竟静了片刻。 重臣们都望着官家。 赵顼坐在御座上,皱着眉头,将沈括这番话又重新咀嚼了一遍,才终于轻轻地点了点头。 一见赵顼点头了,王韶、吕惠卿等人更是不遗余力地支持沈括的提议。 而冯京等人也渐渐转了话锋。 “沈存中言之有理……” 冯京缓缓点起了头。 这时,朝堂上有一人开口:“容臣启禀天子——” “臣在熙河路中,专责指挥使用火药的投石砲,并曾携带两个配备火器的两个指挥,参与了最近河、洮、岷、迭、宕……五州之战——” 这说话的人,虽说官位不高,但他的经验无人能及。因此极有发言权。m.PARTsorDER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