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沃也不只给曜初写了信,给媚娘也写了。 剡纸这些年短缺日贵,朝廷原也是下过禁令,不许剡溪之地私下砍伐古藤卖于外地造纸商户。 但这种暴利行当,甭管哪朝哪代,若只靠律法禁止,都一定是禁不住的。毕竟为了百分百的利益,多少人连命都可以不要。 皇帝闻言颔首:“既如此,便都用吧。” * 今日听女儿说了如此多纸的事儿,皇帝很是欣慰:“曜初如今,真是独当一面的大人了。” “这样吧,你既掌出版署,那安排朝堂逐渐换过公文纸之事,就曜初去做吧。” 换纸不是一撮而就的事情。 还要先安排技工去蜀地勘察建造纸署,直到竹纸,构皮纸稳定到一定产量能够供应朝堂使用,才能彻底换过。 这之中牵涉许多部门:吏部、工部、户部、甚至漕运等事。是件很考验计划能力,协调各部能力的差使。 曜初起身应下此事。 而皇帝又拿着这种新式竹纸对着外面阳光看了看纹理,然后笑道:“姜卿实在很擅长捣鼓这些新鲜事物。” “她要的许多东西,刚开始的时候,还令人摸不到头脑。”比如当时非让船给她千里迢迢从倭国运火山灰。 起初谁听了不觉得荒谬? 不过是灰土,外面不满大街都是? 其实姜沃后来也明白了权力系统之意:她若不是宰相,没有权力,很多事是绝对做不到的。甚至这些秘方在她手上,就是杀身之祸。 而皇帝这句话,倒是勾起了曜初的心绪。 曜初轻声道:“父皇,我也是在筹措出版署之事上,才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些年姨母到底做了些什么。” “这三年,姨母并不在京中。” “可我在出版署的每一日,做许多事的时候,都觉得……姨母好似就在我身边。” 曜初在往前走的每一步,时常能发现姨母留下来的‘礼物’。 比如要出报纸,最要紧的事儿之一,就是压低造纸的成本,如何做? 姨母送来的配方,倒是把原理讲解的很清楚:造纸最重要的就是制浆这一步——将植物原本的木质破坏掉,变成纤维素,才是能够造纸的前提。 比起靠反复捶打,研磨的机械制浆法,化学制浆无疑更省时省力,能够大大降低造纸的成本。 原理就在这里,看似很简单。 但问题是,化学制浆需要碱,需要比草木灰更高浓度的碱。哪怕有造纸术配方,但若是没有碱这种实物,也全都是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曜初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发现,她无需去解决这个问题了——姨母在城建署时,为了水泥混凝土,已经解决过了。 而她再往前走—— 出版署实验过许多造纸的原材料,除了树皮、竹子、甘蔗、芦苇等物外,还有……棉花。 而蜡版印刷所需要的蜂蜡则又有荞麦有关。 曜初想起她给姨母寄过荞麦花后,姨母很快回信道荞麦是很好的蜜源作物,可以顺带试试发展养蜂业,毕竟除了蜂蜜,蜂蜡也有很多用处。 那时候,姨母就在设想出版署和蜡版印刷之事了吗? 而除了蜡板外,出版署印刷报纸所需要的特殊油墨里,用的棉籽油也跟之前的棉花脱不了干系。 …… 除了这些前期技术外,姨母提前留给她的,还有玻璃制品带来的银钱支持。 若无资金支持,出版署这种前期多实验,并不太挣钱还很烧钱的署衙,她如何维持下去。 说来,这一年多,除了几封报平安的信,曜初都没有得到姜沃旁的消息。 但曜初在出版署每次发现姨母留下的‘礼物’。就总觉得,姨母似乎从未离开她。就像儿时一样,她看书不解之时,就可以捧着书去寻一个答案。 曜初低头看着碗里的乳酪和樱桃:“我真是很想姨母了。” 媚娘倾身拍了拍女儿的手。 她与曜初的心思一般。 皇帝见女儿伤感,就安慰道:“曜初,别伤心了,若是姜卿从海外回来可通音讯,那么一定会尽快赶回京城来的。” 毕竟…… ** 登州。 姜沃再次拿起报纸。 她想起《天工开物》中有一句关于造纸改良术后的记载,亦是她的期盼:“万卷百家……基从此起。” 书能万卷入万家,亦能万卷留后世。 * “咱们估计要赶回长安了。” 姜沃听到这句话,不由看向门口再熟悉不过的身影——她出海是跟着师父李淳风去的。 “师父怎么这么说?”m.pArTSORdeR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