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关于这一年的高考, 凡是参与过的,但凡想起来,千言万语, 只有一个词来形容, 那就是吃紧。时间的紧迫, 资料的紧缺, 脑子里那根弦的紧绷,所有的这些汇集在一起,尽是对未来的紧张。 师部和附近屯里好多人报了名,有些甚至只读了初中,识得几个字, 但连字都写不流畅的人也跟着去了, 风林镇高考报名办那个月人流如织,大家就像是一群逃亡的沙丁鱼,突然找到了出口,涌到那张高考桌前, 试图通过这个方式,来为自己的人生下一个赌注, 博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今年的冬天来得稍晚一些,深秋后大风刮个不休,每天夜里都呼呼作响, 像是风里藏着骇人的说话声, 听得人害怕, 只是光吹风不下雪,家属村的第一场雪到了十一月初才落下, 这一下就是好几天, 雪水和泥土混在一起, 路况潮湿泥泞,远处近处都是白茫茫的雪,平原上的北风肆虐,一路畅通无阻,吹得人脑袋发疼,耳朵麻痹,让人不敢轻易走出门去。 江心裹着两层棉衣,头戴狗皮帽,搓着手,打开一楼客厅的门,快速从柴房里拿出几根木柴放到火盆中,转身关上门,这天儿冷下来了,就是窝在被窝里都手冷脚冷,除了接送孩子,她基本上都躲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 霍一忠天天笑她给自己织了个龟壳,可他自己回到家,脸上和眉毛上也挂满了细雪,夜里更是要喝碗米酒,身上才能彻底暖得过来。 如果雪下得太大,村小就暂时停课,等天儿好了再去上课,霍明霍岩的课程有一天没一天的,江心怕他们把心给玩野了,都在家里给他们补上。 天气是冷了下来,但高考的事如火如荼在进行,江心也在家属村里要报考的几个年轻人那儿看了点资料,除非是理科科目那些一些百年不变的定律,其他的和她高考时几乎都不一样,尤其是有关于时事的科目,那种学术般的写法,不熟悉的名词,她还真考不过土生土长的当代人。 但她已经决定今年不参考,就没有过分去沉浸这件事,看过就过了。 家属村和各个屯里都没有考场,去市里不方便,镇上的初中设了几个考场,屯里的那辆大巴车属于几个屯生产队的公共资产,这回附近几个屯都有考生报名高考,几个大队联合起来,早早就作出承诺,考试那三天,大巴车会免费运屯里报名的考生去镇上考试,天不亮就出发,座位优先屯里本地人,知青排后,要考试的人得早点到车站等车,免得挤不上去。 但是好多人怕迟到,怕车坏这些情况,隔一天就到了风林镇,找亲朋找熟人,床搭着床,借住几个晚上,甚至镇上的国营饭店里头,都拼接了几张凳子,睡了十几个考生,天儿冷,十几个人挤在一起,盖着棉衣,冻得人瑟瑟发抖,第二天甩着鼻涕,起来去考试。 江心知道江淮会在新庆市区考试,不用奔波,他也不是小孩儿了,何况爸妈和大哥大嫂都在,她除了正常的信件和电报往来,就没有再说多余的话。 高考那几日,家属村的活动正常进行,但大家都不由地放低了声音,放轻了脚步,连邻居之间串门的都少了,仿佛考场设在了家属村一般。 霍明霍岩不知道什么是高考,也不知道这一届的高考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每个人都在抢什么东西,但是他们知道忆苦哥哥在首都参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试,姚伯伯这么干练的人,提到这事儿,都重复和爸说了好几回,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江心没和他们做过多的解释,意义过于重大,解释起来抽象,等他们长大自然会懂,就干脆不讲了。 考试这三日,天气并不好,风林镇的大风简直要把人给吹跑,教室里窗户门缝全都漏风,卷子纸张偶尔发出猎猎响声,但每个人都怀着希冀,考试日子反而过得比以往更快,难熬的是等成绩的时间,江心记得这次批卷时间特别短,全国统一卷,后面要估分填志愿。 考完隔天她给江淮发了个电报,问他感觉考得怎么样,估分情况如何,准备填哪里的学校和专业。 江淮很快给她回了电报,说自己考得还算得心应手,肯定能考上,他和侯三大狗在考前还去了一趟申城,三人都喜欢那个城市,尤其是侯三,狗鼻子一样,嗅到全是商机和金钱的味道,于是三人都想着是否要报那里的学校,末了,江淮又问她考得如何,想报哪个学校? 江心收到江淮的的电报,看到前面两行字还觉得真好,小哥熬出头了,不是十拿九稳,他不会说“肯定考得上”这种话,可看到最后一句,问她考得如何,她的脸就有点垮下来。 江心一直没和江淮说自己没报名的事情,她直觉做了决定,不说也行。 现在写信肯定慢,电报隔一两天就能到,江心也没省那点钱,想了想后头三十多年国家的发展趋势,工科,制造业,金融行业,房地产建筑,广告媒体,干脆给江淮列了几个参考专业和院校,让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估分报学校和M.pArTSORdEr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