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任了,还得由凉州本地人来解决。 贾诩也有些感慨。但他没像张济说得那么直白,只是说,儒生们都会高谈教化,但是能落实到行动上的人却不多。陛下巡视天下,为天下士大夫做了榜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刘协听了,忍不住想笑的同时,也理解了贾诩劝他创新制度,周期性的巡视天下的深远用意。 这样的事,只有天子亲自推动才有成效。 如果天子自己坐着不动,却希望地方官员行动起来,很难落到实处。 他忽然之间也明白了,为什么二十一世纪的华夏纪律会在各地不停的调研,很少会留在京师。 贾诩的这个建议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得不说,阎忠对贾诩的评价非常贴切,他不仅有陈平一般的奇谋妙计,也有着与张良一般的见识高度,不愧是贾生的后人、凉州的精英。 散骑、尚书们也赞同刘协的观点,尤其是刚刚入职的蒋琬、刘敏、赖贡等人。 他们都是零陵本地人,有一腔热血,更对本土有着深厚的感情,当然希望家乡能和中原一样富庶、文明,而不是中原人眼中的边鄙、蛮荒之地。 反复讨论后,刘协决定先在零陵建学堂。 郡县都要建。县学推行普及教育,为本地培养官吏,郡学则提高层次,培养县令长、尉、监等官员,开拓他们的视野,塑造天下的观念,为他们走出零陵打下基础。 在刘协的计划中,将来要有相当一部分公卿要出自边郡。 只有如此,他们才能真正融入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边疆也都能实质性的拓展。 贾诩高度赞同,并提出了一个建议,特设一届讲武堂,专门招收江南四郡的子弟,以研究山地作战为主要任务,选择优秀人才,为南征交州,以及将来更遥远的征伐培养后备力量。 刘协表示同意,并与虞翻取得了一致意见。 但仅有军事是不够的,治理地方还要靠法度。 就在这时候,周忠的奏疏到了。 看完奏疏,又看到最后的推荐名单,引起刘协注意的却不是满宠,而是高柔。 他当然知道高柔是谁,只是不知道高柔已经是司空府的令史,而且如此得周忠欣赏。 看来周忠将自辟掾属的权力利用得很充分,一点没浪费。 刘协权衡了一番后,随即给周忠回复。他打算在零陵驻跸一段时间,为当地培养人才,其中就包括法律制度。高柔家传律令之学,又有司空府的履历,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才,希望调来零陵担任祭酒,顺便熟悉地方的情况。如果能胜任,将来就地转为司空府南长史。M.PArTsorDEr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