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夏文圣

大夏文圣 第764节


    “之前孔家也有不少大儒,都有些推崇朱学之道。”

    苏文景道出第一个学派。

    抛开孔圣这个人人都要学的东西不说,朱学一脉,是目前当之无愧的第一学派。

    “存天理而灭人欲也?”

    顾锦年有些咂舌,他没想到这个世界居然也有这种学术。

    不过想了想倒也合情合理,毕竟孔圣是礼道,学问是个轮回,几百几千年,也一定会产生这种思想。

    存天理而灭人欲,讲起来特别特别复杂,用最简单的话来形容,就是处处学圣人,把立德放在第一位,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习圣人。

    这个思想其实没有太大问题,可架不住有人乱来,最常见的就是,要求你必须学习圣人,但自己也没做到,可这并不妨碍喷你。

    这种还好,只是抨击抨击你,找找茬,损害你名声。

    最可怕的是,你处处学习圣人,就变成了‘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情况,失去了本心。

    不过这种学派人数最多,顾锦年大概也能理解。

    原因无他,毕竟出门在外,不管做什么来上一句,我这是在效彷圣人,先天不败啊。

    很有可能圣人都没有这样做过,毕竟五位圣人,生平做了那些事情,谁知道?

    再说了,不管圣人做了没做,当我需要圣人做了这件事情的时候,那么这个圣人就必须做过。

    跟那句经典名言很像,我有一朋友。

    “第三呢?”

    顾锦年询问道,他对朱学并没有太大兴趣,自己就是自己,为何要效彷圣人?

    “第三则是明学,是根据第二位圣人的学问衍生而出,要求读书人明智礼道,这个你就别想了,明学对你有些意见,他们不喜欢争,而是喜欢顺从天意,讲究礼道,主要核心便是养身为主。”

    苏文景如此说道。

    明学顾锦年不是很了解,但听闻过。

    就是礼道。

    杨开就是半个明学的学子。

    “先生,这明学早些年好像是主流吧?”

    顾锦年记起来了一些。

    “恩,两千年前是主流,而且天下读书人都推崇明学,后来兵家出来以后,明学就落魄了。”

    苏文景点了点头。

    而顾锦年也恍然大悟了,那跟自己想的一样。

    明学两千年前的确是天下主流,明智讲理,大国之间也要讲道理,以礼为主。

    那个时候打起仗来,两国来使都必须要在战场上互相谦让一二,然后大家按照流程来打仗,如果对方损失比较惨重,鸣金收兵的话,就必须要停手。

    甚至还要送一些物资过去,免得对方出问题。

    后来兵家出来了,打起仗来愣是一点规矩都不讲,什么乘胜追击,兵不厌诈,偷袭,火攻,围城,反正为了赢什么手段都用上。

    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推崇明学的国家都灭亡了,久而久之各国君王一看。

    这学问害死人啊,大家都讲道理还好说,碰到一个不讲道理的没法玩。

    而且你也没办法啊,你联合大家一起谴责他,然后他很难受,为了不然大家谴责自己,索性就把大家一起灭了,这样就不会有人说自己了。

    故而,明学瞬间败落,不过随着盛世到来,明学又回到了主流,当然这一次是改良版的明学,读书人之间的礼道,尊师重道。

    天地君亲师,就是明学的核心,完美符合政治需求,所以明学又被抬起来了,当然兵家照样无视,只不过需要的时候会拿出来,不需要的时候,谁都不搭理。

    “第四呢?”

    顾锦年继续问道。

    “第四就是以最后一位圣人的儒学为主体,名为国学,入仕为官,造福百姓。”

    苏文景给予解释。

    这个顾锦年懂。

    目前各大王朝的主流就是这个,一个人即便学问再高,可终究是能力有限,这个能力主要还是取决于身份地位的原因。

    读书人当夫子,即便是教一百个学生,三年一课,穷尽一生算六十年也不过是两千学子。

    而这两千学子,大部分也只能止步于识字这个阶段。

    能真正懂道理的最多两百人,而能成为正儿八经的读书人,踏入儒道境界的可能就二三十人,然后这二三十人,能真正牺牲自我,去传道受业解惑的能有几个?

    所以如若入仕,为朝廷解决难题,一来自己当了官,也算是有所成就,光宗耀祖,二来身份越高,一个念头或者一个想法,就能改变无数人的命运,这样才是真正的造福苍生。

    ?M.PaRtSOrdeR63.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章 大夏文圣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