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 三位阁臣其后虽然从宫中出来了,但对于前来探听消息的人一概谢绝。据说,杨府之中着实乱过一阵。 此时的杨府内,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已经穿戴好了冠服,他看着眼神有些茫然、一夜未睡憔悴不已的父亲惊慌地问道:“父亲,您不是说写好公文便歇息片刻吗?” “几时了?”杨廷和声音沙哑地问了一句。 “寅时三刻刚过。” “良乡那边……应该马上就要出发了。”杨廷和闭上了眼睛,眼皮有些抖动,“为父也该再去各处看看准备情况,随后率百官出城了。” “孩儿让他们准备一些参汤……” 想到今天那么多的事,看到杨廷和现在的精气神,杨慎忧心不已。 杨廷和并没有对家里说昨夜入宫之后发生了些什么,但他回来时的状态吓到家人和下人了。 看到儿子这副模样,杨廷和忽然觉得比正德皇帝还在时更累。 不过官服上身、喝了一些参汤用了早膳之后,杨廷和渐渐的又提起了劲来。 如今的杨廷和已经位极人臣,他只希望这弊病丛生的大明在他手上再度焕发生机。 拥立一个已经有十五岁的新君,等自己要致仕了,就能将焕然一新的大明交到他手上。只是没想到,这个新君竟比正德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论是真的准备大动干戈,还是拿这件事作为不继嗣的筹码,这都不是王道! 杨廷和已经有了新的使命:一定要拉住这头幼龙,不让他把大明带到深渊之中。 这才是真正的贤臣、良臣、忠臣! 天渐渐放亮,朝阳未起之际,杨廷和出了家门,先去了宫中检视仪礼准备情况。 百官已于午门外等候。今日不是朝会,要不然他们都是子夜时分就得起来,寅时之前就要到午门外待朝。卯时一到,就要入朝。 而今天嗣君巳时才能到城外,那就不用那么早。 现在文武百官身上还揣着劝进笺,地位较高的在直房中等候、交谈,地位低的只能站在外面。所幸已经是四月末,夜里的寒意消散得很快。 此刻一间直房中,聚在一起的是勋臣们。被簇拥在中心的,是从南京赶到京城的魏国公徐鹏举。 徐达的两支后人,北京的定国公徐光祚前去安陆迎接新君,而魏国公徐鹏举又有率群臣劝进的任务,这一门双国公所享受的尊荣是没话说了。 徐鹏举现在还很年轻,他是三年前才刚刚袭封爵位的。 但旁边的武定侯郭勋仍旧说道:“国公爷,昨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故,你有没有消息?” “若要论消息灵通,当然得问建昌候了。”徐鹏举反倒带着些巴结问张延龄,“延陵兄,宫中可有什么消息?” 张延龄沉着脸摇了摇头:“不知。” 但他的表情出卖了他,郭勋担心地叹道:“别出什么岔子啊……” 其他人看着这三人都不言语。 礼部所拟的登基仪注中,郭勋负责祭告天地、张延龄负责祭告宗庙社稷。这份大功于其他人是无缘的,郭勋和张延龄却很看重。 议论纷纷中,负责朝会礼仪的鸿胪寺序班们在外面喊了起来了:“众臣入列,出城迎驾!” 第23章 谁赞成? 北京城经过永乐朝、正统朝的两次大建,如今的京城共有九个门:北城墙的德胜、安定;西城墙的西直、阜成,东城墙的东直、朝阳,南城墙的崇文、宣武、正阳。 但此时,住在九门之外关厢中的老百姓数量其实已经超过城内。 正阳门外就有天地坛、山川坛,簇拥着朱厚熜的迎护军天还没亮就从良乡出发,经过两个多时辰的时间终于在上午九点多到达了宣武门外。 这里,由内官监和工部一起临时盖的行殿坐北朝南,司设监在这里已经布置好了御座、殿内悬挂着帐幕。 上直亲卫们从午门、大明门、宣武门一路排到了临时停驻的行殿外,皇帝出行时最高规格的仪仗大驾卤簿刚刚前行到这里。 簇拥着的“皇帝专用交通工具”就有马、步辇、大凉步辇、大马辇、小马辇、玉辂、大辂,甚至还有一座行走的小型宫殿一般的具服幄殿。M.ParTSOrDEr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