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好像是第一次,有那么一部作品,各种任性恣意的加更日更,连载期间有好几次我都想说「我是不是疯?」,但后来想想,人生好像就是这样,有时不按牌理出牌,把牌局搞得一团乱,也不见得全然都是坏事。 老实说,《日月入怀》这部作品所涉及的议题若要认真谈论起来,真的满沉重的。我曾经说过,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修课期间的判决资料,以及我生活里所能见到的人事,而之所以会选择把灵感付诸于文字,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我总是在想,能不能有一天,我也能用我喜欢的方式去表达一件我认为值得探讨的法律议题? 一直以来,法律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刚硬、死板、冷冰、不近人情,但透过这个故事,我希望能多少让看过的读者们了解,一个法律议题的背后,它所牵涉的往往不仅止于法律这一个层面,还有生活里的各个面向,而一个案件,对法律工作者而言,它也许就只是眾多案件里的其中之一,但对于案件当事人而言,那也许就是他的一生。 周奐的背景设定我想你我都不陌生,只是当「家暴」、「性侵」、「杀人」这些词汇变成新闻工作者赚取点阅流量的工具后,距离故事遥远的人往往麻痺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匆匆一瞥就过,却忘了那些文字背后所代表的是某一个人的亲身遭遇,以及他往后所将面临的困难。 一个人不只一个面向,看待一个人的角度当然也就不只一个,单从犯罪的角度来看,周奐确实杀了人,也确实应当接受司法的制裁,他的行为确实有罪,也确实背负了相应的惩罚。但若从他本身的角度出发,他又是一个从小生活在家暴和贫困背景下的孩子,日日夜夜反覆见闻自己的父亲伤害自己的母亲,每当尝试要求救,就会被母亲阻止,只能日復一日地承受暴力与哀嚎,长年下来扭曲了价值观,最终为了保护母亲,他用了他所知道的方式,解决了暴力的源头。 单就行为而言,他是错的,但一个人做一件事是否能不去探究背后的原因就评论对错,答案其实谁都心里有数,这也是为什么在司法审理程序上,所有犯罪审酌的过程里,都必须要去各方考量各总因素,不仅仅是因为行为人不同、犯罪手法不同、犯罪结果不同,更是因为犯罪的背景不同。 这篇故事并没有想为杀人这件事开脱,也无意去讨论正当防卫的各种争议,而是想要传达一个案件背后有很多的成因,若是去脉络化地看待,故事往往会失真,而误解就是失真裂缝里的產物,那些一而再从周奐面前逃跑的人,象徵的其实就是远离故事也不愿深入瞭解故事的人,而那些愿意留下的人,不能说他们能完全谅解,但至少他们做到了了解,做到了不恣意评断。 周奐至今走来的每一步都是艰困的,无论是年少时、服刑时,还是出狱了以后,他没有一刻活得轻松。当文学把牢狱以外的境地都描绘成自由,他却在自由里遗失了自我价值,儘管他也明白过去的选择是莫可奈何,潜意识依旧受到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影响,他始终认为自己是邪恶、是低劣、是黑暗的存在,所以当遇上了顾怀之这个各方面都与他不同的人,当发现她愿意留下时,他有了贪念。这份贪念或许是想拉人同归于尽,或许是想藉机爬出深渊,又或许只是踽踽独行了太久,需要一份陪伴。 此前的三十年,他孤自走过每一步路,一个人太久了。 无人理解的时光,太久了。 相较于周奐,顾怀之代表的则是另一种被綑绑的灵魂,她拥有良好的家室背景,人人称羡的社经地位,乍看之下就是旁人眼中的人生胜利组,但她一路走来也不见得轻松。束缚她的是道德礼教、是世俗对大家闺秀的期待、是父母望女成凤的企盼,在遇见周奐以前,她在「扮演」顾怀之,她同样m.pARTSoRdEr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