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问:“我自己想投进奏本的话,也是在您这里投吗?” 他怕民间本和官员本会有不同窗口。 万一明朝通政司也有对公窗口和对私窗口呢! 那官员一听,还真是要来投进奏本的,顿时笑了起来:“是在我这儿,来吧,把你的奏本给我,我们这边会一并汇总起来的。” 文哥儿便把打开奏本把夹带在里头的摘要给对方看,嘴里说道:“这里已经写好了摘要,您可以看看!” 官员乐道:“你年纪不大,懂得倒还挺多。” 文哥儿谦虚地说道:“都是老师教得好。” 这些事确实是李东阳这个老师教给他的没错。 奏本交接完毕,文哥儿一步三回头地走了,仿佛生怕自己的心血之作没有被好好对待,看得人乐不可支。 等文哥儿走远了,元守直便过来了。 听那官员说文哥儿来递了奏本,他有些纳罕,坐下叫人取来给他看看。 他们要汇总每天从各地、各个衙门递送过来的奏本、题本等等,做成小册子送去内阁等阁老们查阅。 内阁那边又会按照事情轻重缓急把重要奏本挑出来给皇帝朱批。 毕竟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天也就能仔细看那么二三十本奏本(前提是别像丘濬那样随随便便写一万字),换成个懒惰的皇帝可能连这个数都达不到,可不就得挑拣着重要的往上呈报吗? 元守直把文哥儿的奏本看完了,满脑子都是“是不是得把亲爹送去上学”。 按照文哥儿的说法,社学要是有了这个老年班,只需三五十年便能做到大明上下人人都能粗识几个字—— 想想看,到时候现在的小孩儿长大了,他们在社学识了字;现在的中年人老了,他们会陆续去老年班识字;至于特别长寿的那些人,更是早就上完了老年班。 到时他们大明可不就人人都识字知礼,成为前所未有的全民识字社会吗! 这可比书中的大同社会还要厉害,毕竟大同社会想的只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他们可是连耋耄之年的老人家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叫他们即便到了暮年也不虚度光阴! 奏本里怎么说来着—— 活到老,学到老!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可真是振聋发聩! 真要能达成这样广开民智的文治之效,史书之上怎么说都得记上他们一笔! 等元守直回过味来,赫然发现这小子的辩才不一般,一不小心就给他绕进去了。连他这般沉稳的人都被他说得心向神往,难怪李东阳他们都不拦着这小子把奏本递上来! 元守直冷静下来,也知晓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 别的元守直不清楚,至少在他们汤阴那边社学就已经荒废了大半。 社学是义学,不收束脩的那种,对于地方官吏来说属于工作量巨大且成效十分缓慢的事,甚至还得不断地倒贴钱。 这种情况下,地方官自然不乐意把钱花到那上面。 每五十户人就搞一座社学,想要把治下的社学全部翻修好且请足塾师,那花销可不是几十两银子能解决的。 想想看,县衙账上就那么点钱,你要是把钱全投到了社学上,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效果? 从进入社学到考取功名,大多数人至少都得“十年寒窗”吧? 你一个地方官还能在当地干个十年吗? 根本干不了那么久。 他们连自己居住、办M.PARtSoRDEr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