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对于楚铭的空降,编剧组有些人很不满意。但在得知楚铭的身份和后台之后,那些人即使不一定去巴结,但也绝对不敢说坏话了。 倒不是他们有多虚伪,不过是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而已。 轩意虽然工作上要求很高,但比起之前的楚铭跟随的编剧,对楚铭的指导的确更详细一些。 倒不是那些编剧藏着掖着,只是毕竟不是什么多么熟悉的人,也没有拜师之类,不可能手把手的教。 楚铭基础为零,还真得要手把手教基础。至于更高层次的注意事项,那几个编辑已经教的差不多了。 楚铭自己也有看书自学。但有些看书并不能了解的太清楚,甚至楚铭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原来了解的并不清楚。在轩意讲解之后,楚铭才恍然大悟,并将之前学的东西融会贯通。 楚铭本来以为跟着编剧学就可以了,现在他考虑去报个班,系统的学习一下。 轩意建议道:“你可以报一个网络课程,中戏帝影都有录播的网络课程卖,这样时间比较自由。有什么不懂的,就来问我。” 轩意已经算是比较成功的编剧了,这话也不算说大话。 楚铭立刻拿出手机,在轩意的帮忙下,选择了一个网络课程并购买,行动力杠杠的。 除了轩意电视剧的编剧之外,楚铭还要忙自己电影的编剧。 不过毕竟是自己的小说,所以在写剧本的时候,烧脑程度稍稍好一些。至少不用去揣摩人物思想。 在轩意的教导下,楚铭对写剧本更得心应手了一些,他那主编剧也对楚铭赞不绝口,说楚铭再磨练一下,至少自己小说的剧本,担任总编剧是没问题的。 他已经把握住了编剧的节奏。 编剧并不一定要多少的文笔,那剧本不是小说,不需要你细致的描写。剧本最重要的,是节奏感。 一集电视剧,一场电影,就那么多时间。怎么在有限的时候,勾住大家的兴趣不放,就是编剧的功夫。 有些电视剧,讲了好几集都平铺直叙让人提不起兴致,那可不仅仅是导演和演员的锅。 精彩的剧本,是一部好剧的基本。 即使是被人评价为毫无内涵毫无逻辑的商业片,在剧本节奏把握也是很看重的,甚至说,更看重。 怎么让毫无内涵毫无逻辑的剧本,在拍摄时表现的高潮不断,这就是节奏。 即使最后看完之后说好傻,但在看的时候,还是很爽的。 爽点,就是节奏。 楚铭终于渐渐摸索到这种节奏。 在两边担任编剧的同时,楚铭的《大汉》终于写完了第一个剧情。 楚汉争霸结束,刘邦称帝。 楚铭在项羽之死的时候,即使读者们前面评判项羽的人很多,对项羽的弱点说的头头是道,看着项羽从楚汉之争占尽优势到渐渐败北多是惋惜甚至愤怒。但项羽之死,还是让读者们很是难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霸王别姬,千古绝唱。 论帝王之道而言,项羽的确不如刘邦远矣。但论个人魅力,项羽并不输于刘邦,甚至因为他的专情,他的英雄气概,后世比刘邦人气更高可想而知。 项羽在乌江边,以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为由,于江边自刎,而后被想要用他的尸体领赏的宵小分尸。 英雄最终遭此侮辱,让读者们心里怎会好受? 即使后来刘邦将项羽的尸体拼好并以鲁公之礼厚葬,也无法减轻读者心中沉重的一星半点。 楚铭写这一段剧情的时候,心情同样很沉重。 刘邦厚葬项羽可能有政治作秀的因素在里面,但为其哭泣却一定有真心。 刘邦是真的敬佩这个对手,并真心为其惋惜。 或许有人说这是胜利者的惺惺作态,但刘邦对项羽是肯定认同的。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虽然对项羽多有批判,但却将项羽放入帝王本纪中,项羽成为唯一不是帝王还进入帝王本纪的人,可见司马迁对其评价也绝对不低。 那些批评,和读者们一样,更多的是惋惜。 但无论怎么惋惜,项羽的时代终究过去了。汉朝终于建立。 剧情发展在这里,就只剩下收尾了。 但这收尾也并不短,没有个二十来万字也写不完。 刘邦在登基之后,开始铲除异姓王,并定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 狡兔死,走狗烹。 如此悲哀,却是常态。M.pArTsORDer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