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章 无助 蜀州军民齐心协力,在第一时间就展开了积极的救援工作, 哪怕之后洪峰未退, 百姓们也并未被天灾吓倒,而是按照官府的安排在指定地点搭建临时住所,让更多的人能够被容纳进来。 每隔一段时间, 还有山民医者带着味道奇怪的草药给大伙儿服用, 或是一群穿着白色罩衣的年轻男女们为病人诊脉开药。都说患难见真情, 在天灾之中, 山民伸出援手帮助汉民也自然感动了不少人。尤其是汉民们渐渐发现,山民并非是他们印象中那般野蛮粗鄙,相反,这些年轻人言辞得体通晓文书,甚至还有许多闻所未闻的见解。连秀川郡颇有才名的老孝廉都对他们赞叹有加。 百姓们被安置妥当,一切走上正轨,沈安侯和林菁也松了口气。洪水虽然还未褪去,但降雨量已经在明显减少。山中的积水来的快也去得快, 或许再过五六天, 大伙儿就可以重建家园了。 更安心的则是蜀州的刺史和太守大人们。要说地方官员最头痛的,莫过于天灾人祸。其实许多时候并非是他们不作为, 而是他们无能为力。但这次却是个例外——沈侯爷将一切都准备妥当,还为他们手下的兵士进行了能力培训,专门针对洪水的到来制定了周密的救援计划。不仅如此,沈家庄子还在各处准备了衣物粮食供百姓消耗,并不需州府出钱出粮。这几乎就是白白送名声和好处给州府大人们了, 他们又怎会再无动于衷? 然而大燮到底只有一个沈安侯,也只有一个蜀州。沈大老爷在其他州府虽然也有安排,但不是亲力亲为,比起这里便差了太多。如江州闽州地广人稀不被朝廷重视,被他慢慢渗透进去安插人手的还好,虽然损失比蜀州更大,但百姓至少不用流离失所,总有休整之地,果腹之食。最惨的反而是世家林立之地,以及王侯驻守的地方。 宣州便是这场天灾之中最凄惨的地方。自从吴王带着许昌王逃离京城回到吴郡,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招兵买马扩充实力。许多平民男丁都被征进军伍中服役,而要养活这许多人,吴王唯一的法子便是提高赋税。 天下人都在前几年的灾害中掏空了口袋,宣州百姓能拿什么交给吴王?好容易等到田里的庄稼转为青黄,突然大雨降下,龙江仿佛天神的愤怒,席卷了两岸良田。许多百姓哭嚎着直接投身江中,被汹涌的洪水卷走。对他们而言,反正活下来也没了希望,还不如死了干脆。 也有不甘心就这样等死的人,拖家带口的往其余地方迁徙。可各地的官员不是傻的,若是他们接纳了流民,不好向朝廷交代还是其次,自己州府的资源够不够用才是关键。 地主家都没余粮了,官府又能为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们做什么呢?好些的允许他们在城外停留,接济些许食物给他们支撑。碰上酷吏直接便派兵驱逐剿灭的也不是没有。 沈侯爷的子弟兵们不是不知道这情况,他们尽力救人,却敌不过难民太多。如今每一个山头都在超负荷收容百姓,医士为了保证人们的健康,连续几天都没好好睡过一觉。就算这样,他们能做的也没溅出太大的水花来,每天都有人在死去,剩下的人也不过是垂死挣扎。 无论朝廷还是吴王府,都陷入一片焦头烂额中。或许他们没把百姓的性命看的太重,可谁都知道人口就是底气,更遑论“得人心者得天下”。在吴王府里左右逢源混的如鱼得水的陈曦便又打起沈安侯的主意来:“我们兄弟几人从青州来时曾见过沈侯爷的庄子,那里种的不是水稻,而是什么土豆玉米,听说产量极高还不废地。”他脸上时一片忧国忧民之姿,说的大义凌然:“王爷心怀宣州百姓,为何不往蜀州借粮?想来沈侯爷并不敢违逆您的旨意。” 吴王也是听说过鸿胪寺从蛮夷处寻到高产粮食的消息的,听了陈曦的话便有些意动。陈曦一看有戏,不免更卖力游说,甚至大包大揽道:“如今我堂弟陈晨便在秀川郡,您不妨让我叔父休书一封给他,由他来做这事。” 吴王也觉得可行,立刻招来陈晨的亲爹陈安,将陈曦的主意如此这般的说了。陈安对此却是不抱什么希望:“我那逆子若是能听劝,这会子已经到宣州来为您效力了。既然王爷有令,臣自会从命,却不能保证结果如何。” 陈曦便拿话堵他:“叔父此言差矣,从来父慈子孝,明谦可不是不懂事的孩子。您在书信中与他陈说厉害,他又怎会不听从呢?” 陈安一点儿都不喜欢自己这个最爱投机取巧的侄儿,这时候也不客气道:“你若是能耐,当初也不至于将我儿留在沈放庄子上抵债了,又何必在王爷跟前巧言令色呢?”他说着也是来气:“沈安侯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心里就没点儿数么?凭什么有难让我孩儿去担,好处倒被你拿了?”
M.PaRTsoRDer63.Com